娃哈哈,大反转!

Connor bitop交易所 2025-10-24 2 0

围绕娃哈哈的博弈,又出现巨大反转。据媒体报道,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系已经下发通知,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据山东娃哈哈经销商证实,已经接到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系业务员通知,要求经销商打款缴纳保证金,明年继续销售“娃哈哈”品牌产品。

在有关宗庆后的遗产纷争尚未清晰之时,10月10日,宗馥莉辞职的消息引爆舆论场。她在9月12日已经辞去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等相关职务,并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

2024年2月,宗庆后突然离世,宗馥莉接班后,这是她第二次辞职。

2024年7月,宗馥莉曾向董事会提交辞呈,她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及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就其自宗庆后董事长离世后对娃哈哈集团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疑问,致使其无法继续履行对娃哈哈集团及其持股公司的管理职责。一周后,公司发布声明称,为确保公司的平稳健康发展,经各股东友好协商,宗馥莉决定继续履行娃哈哈集团的相关管理职责。

目前来看,这一次辞职似乎不再有回旋余地。自去年8月正式出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以来,仅仅一年多时间,宗馥莉辞职谢幕,事情的走向出乎外界意料。但是如果细看宗馥莉接班后的作为,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娃哈哈,大反转!

2024年8月出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的宗馥莉,于2025年10月辞职。图/视觉中国

与“娃哈哈”切割?

接班以来,宗馥莉其实一直在与娃哈哈集团“切割”,将各种资源从娃哈哈集团转移至由她实控,并且与娃哈哈集团并无股权关系的“体外公司”。

在宗庆后掌控的娃哈哈商业帝国中,这些“体外公司”早已存在。1996年,娃哈哈集团和法国达能集团签订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达能集团持股51%,娃哈哈集团以商标注资,估值1亿元,占股49%。当时,合资公司享有商标唯一使用权,但是达能集团发现,2001年开始,娃哈哈集团将“娃哈哈”商标许可给共计87家非合资公司使用,而这些公司全部由宗庆后家族成员控制。

这酿成了当时的“达娃之争”,2009年9月,达能集团以3亿欧元将所持51%股份出售给娃哈哈集团,这场纷争才告终。

展开全文

这场纷争也让宗庆后家族成员控制的“体外公司”浮出水面,它们多掌握娃哈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其中就包括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胜集团”),其最初为娃哈哈产品提供代工服务。

《经济参考报》此前曾披露过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底,境内“娃哈哈系”(包括“体外公司”)总资产为370.47亿元,净利润为47.67亿元;而国资参股的娃哈哈集团资产总额仅为58.07亿元,净利润只有1871.28万元。不难看出娃哈哈“体外公司”体量之巨大。

2024年8月,宗馥莉正式继承宗庆后29.4%股权,出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同时,董事会改选,“宏胜系”洪婵婵和叶雅琼成为董事。这意味着娃哈哈集团的五名董事会成员中,包括宗馥莉在内共有三名“宏胜系”董事。

在这之后,包括娃哈哈集团员工在内的各种资源被加速转移至宏胜集团。有原娃哈哈集团员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24年8月开始,娃哈哈集团员工被要求转签劳动合同至宏胜集团,不仅涉及管理层人士,还涉及基层员工。

转签劳动合同引发员工有关收入下降的担忧。在娃哈哈集团,“干股分红”是员工收入的重要组成,这源自员工所持股份。娃哈哈集团共有三大股东,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这是一家由杭州市上城区国资100%控股的企业。宗庆后、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会分列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股29.4%、24.6%。

2018年,宗庆后曾进行改革,原本员工出资认购的股份被职工持股会全部回购,改为“干股分红”,也就是员工不再实际持有股份,但是继续享受相应股份的分红权益,这场改革共涉及1万多名娃哈哈集团员工。

前述原娃哈哈集团员工告诉记者,对于一些管理层人员,“干股分红”可占其年收入一半左右。对于普通员工,入职宏胜集团后,改为年薪制,不再享受“干股分红”,会导致其年收入下降两三成。

这场转签遭到部分员工的抵制,甚至成为一些员工提起诉讼的导火索,但是前述原娃哈哈集团员工告诉记者,除去一些在转签过程中被“优化”的员工,更多员工还是选择转签至宏胜集团。

在将资源转移至“体外公司”的过程中,“娃哈哈”商标可能是更重要的目标。尽管众多“体外公司”掌控了生产、销售等环节,但是“娃哈哈”商标始终归属于娃哈哈集团。

2025年2月,娃哈哈集团曾发布公告,称将“娃哈哈”商标从娃哈哈集团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宗馥莉持股51%的企业,不过转让随后被叫停。

在商标转让未果之后,宏胜集团在2025年5月注册了一系列“娃小宗”商标。此后,一份发给娃哈哈经销商的《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流出。《通知》称,公司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通知》称:因复杂的历史和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因此,我们不得不做出以上的安排,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通知》由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发出,这也是一家由宏胜集团100%控股的企业。

但是随着宗馥莉从娃哈哈集团离职,各方显然未能就“娃哈哈”商标的使用事宜达成一致。

“雷霆手段”集中权力

在宗馥莉加速与娃哈哈集团“切割”的同时,她还在将更多娃哈哈“体外公司”集中到自己手中。

让一些娃哈哈集团员工质疑的,不仅是随着自己转签合同,“干股分红”可能会被取消,还有一些员工持股会持有的“体外公司”股份被以0元转让给宗馥莉实控的企业。

有维权员工向记者表示,去年8月,娃哈哈集团员工持股会所持有的杭州萧山顺发食品包装有限公司(下称“萧山顺发”)34.53%的股权被以0元对价转让给宗馥莉。此前,宗庆后所持萧山顺发65.47%的股份已经被宗馥莉继承,这意味着公司已经由宗馥莉100%持股。

尽管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会曾公开回应称,股权转让“是萧山顺发正常股东变更,股权转让合法有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经工商部门审核确认,并无外界揣测特殊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宗馥莉接班后陆续加强对娃哈哈集团“体外公司”的控制。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员工持股会对外投资的其他企业,如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启力”),员工持股会原本在这家公司持有40%股权,但是如今已经被转让给宗馥莉,而浙江启力正是浙江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这是娃哈哈主要销售公司之一。

目前,娃哈哈主要销售公司都已经由宗馥莉掌控。根据快消品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路胜贞的观察,宗馥莉接班以来也进行了对经销商体系的变革,主要内容是将娃哈哈的销售代理大户集中,取消小户、弱户的经营权,这样有利于利用大户经销资源集中权力、垂直管理。

路胜贞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这种变革有利于经销商向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集团集中,但是这种集中是建立在与主品牌娃哈哈利益纠葛不清的前提下。“如果单纯是关键资源的腾挪,而且是以触动其他股东的核心利益作为代价的变革,那这种变革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规范的。”

同时,一些家族成员控制的“体外公司”也难逃被清理的命运。

长期以来,娃哈哈集团将“娃哈哈”商标授权给一系列宗氏家族成员企业使用。但是今年7月,当时还在宗馥莉掌控之下的娃哈哈集团以商标授权到期为由,要求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停产,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宗氏家族的宗伟。其获得授权的两个“娃哈哈”商标授权截止日期分别是2021年1月28日、2023年2月5日。

而就在宗馥莉以“雷霆手段”集中权力之时,在宗庆后时代一直相对沉默的国资开始频频现身。今年年中,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回应媒体称,已就宗庆后遗产相关纷争“成立专班,介入处理”,这被视为此前不插手经营管理的国资下场的信号。

“我们(在接到娃哈哈集团的函件后)立即回函要求沟通,但是始终联系不上宗馥莉本人。”宗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娃哈哈集团的股东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方,曾派调查组前往上海饮用水公司调查,并给娃哈哈集团董事会发函,表明他们不认可此事。

“娃哈哈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家有着宗庆后鲜明个人色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资在历史上也足够尊重宗庆后,而在宗馥莉接班后,国资显然试图以股东角色发挥更重要作用。宗馥莉离职,应该是其与国资经营理念长期不一致的结果。”长期关注公司治理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双方的分歧并非来自经营,而是在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希望延续父亲对娃哈哈的强势主导,而国资也希望增加对企业的控制。

家族混战,伤害几何?

在被要求停产后,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启用“沪小娃”商标,并在宣传海报上写道:“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宗庆后的胞弟宗泽后最近也推出了新品牌“娃小智”,并于10月10日在杭州公开举行了全国招商会。招商海报显示,购买“娃小智”产品10万元以上,即可获得区域独家经销商资格。

2024年11月,宗泽后实控的宗师傅饮料就曾推出“益品宗师AD钙奶”,这款产品从口味、定价到包装,均与娃哈哈AD钙奶极为相似。新近推出的“娃小智”则主打“宗氏家族新锐饮料品牌”概念,产品矩阵涵盖AD钙奶、矿泉水、椰子水、八宝粥等,与娃哈哈多个核心产品雷同。

在宗馥莉辞职后,宗泽后曾在朋友圈感慨,娃哈哈不是宗家的,宗家只是和许许多多娃哈哈的员工及消费者共同创建了这个品牌。

“娃小宗”“沪小娃”“娃小智”等宗氏家族成员设立的品牌正欲分食娃哈哈的市场,而面对一众宗氏家族品牌的“混战”,此刻最为困惑的可能是经销商。

有娃哈哈桶装水经销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她还没有接到切换至新品牌的通知,但是之前已经在网络流传的《通知》还是让她担忧。

“新品牌需要重新做市场教育,更换海报、向客户解释都是成本。”她不确定消费者能不能接受“娃小宗”这样的新品牌,毕竟此前宏胜集团推出的几款果蔬汁、茶饮产品并未被市场认可。哪怕老客户只流失三成,目前积压在仓库中的水桶、备货就可能导致数额不小的亏损。

对于当前宗氏家族成员推出不同品牌的情况,郑志刚认为,娃哈哈为了当年适应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采用了十分松散的品牌管理政策。除了统一合同使用娃哈哈的品牌,很多娃哈哈的长期合作企业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销售,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大股东国资对此可能长期默许。这导致不同品牌在短期内纷纷出现。

他认为,这种在不同“势力范围”以协议使用娃哈哈品牌,但研发生产销售自成体系的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出于宗庆后当时对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诉求的权宜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对家族利益的平衡和兼顾。“在内心深处这或许也体现了宗庆后早期对自己并非娃哈哈集团第一大股东的担心和可能应对。如果宗庆后从一开始就是娃哈哈集团的最大股东,甚至全资大股东,在品牌管理上一定会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

其实,娃哈哈在去年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2024年11月,娃哈哈在销售会议上透露,2024年,公司业绩已“拉齐十年前规模”,但未披露具体数字。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娃哈哈销售规模接近783亿元,2014年约为720亿元,因此市场推测其2024年销售额可能达到700亿元左右,而2023年销售业绩为512亿元。

“宗庆后去世后,他的口碑给消费者、经销商带来的爱屋及乌效应,给娃哈哈的销售蓄积了巨大势能,所以带来巨大的业绩增长。”路胜贞分析认为,对娃哈哈而言,想保住去年的业绩已经非常难,短期下滑的压力会非常大,长期也会带来较大的品牌损伤。经销商很难同时经营娃哈哈和宗馥莉创立的其他品牌,尤其在目前新品牌和老品牌存在各种利益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极有可能会受到同业竞争条款的限制,而只能二选一。

他认为,无论是“娃小宗”“沪小娃”还是其他可能创建的新品牌,都面临着经销商的经营代理意愿、消费者的认可、同行的竞争多重挑战。尤其在秋冬饮料淡季,消费意愿和经销意愿双向走低,进行品牌创新,在各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风险。而且品牌的创新不是单一维度的名称创新,还包括产品技术、产品壁垒的创新,单纯的品牌名称、简单的产品模仿和简单的渠道促销都不能保证品牌的成功。

前述经销商告诉记者,她关注到《通知》提到,公司将持续与相关股东就“娃哈哈”商标使用事宜保持积极沟通,争取最大程度寻求解决方案。这让她不敢切换到新品牌,“这是不是意味着使用娃哈哈商标仍有转机?一旦如此,‘娃小宗’就会成为过渡产品”。

宗馥莉与娃哈哈集团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有转机尚不得而知,而新近被任命为娃哈哈集团总经理的许思敏同样出自“宏胜系”。

记者:陈惟杉(chenweishan@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