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再获15亿元交行贷款,银行房地产对公不良率拐点来临
文丨吴海珊
编辑丨林伟萍
6月24日万科发布公告称,为满足经营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并已提款15亿元。这是年内万科第11次发布有关银行贷款的公告。
过去几年,在房地产政策调整的背景下,银行对房地产公司对公贷款持续收缩。根据本刊对2023年银行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的统计,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但是不同的是部分银行的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出现下滑。
同时单从万科银行贷款的情况来看,2024年万科获得的银行贷款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也大幅增加。
有机构指出,“5·17新政”等稳地产政策的陆续推出,有助于提升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
万科再从交行获得15亿元贷款
年内贷款公告已达11次
2024年以来,万科发布了11条有关银行贷款的公告。涉及贷款的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北京银行等。
最新的一条是,6月24日,万科公告称,为满足经营需要,向交通银行申请贷款并已提款15亿元,期限10年。
展开全文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除此之外,6月20日万科公布了两项贷款,第一项是万科控股子公司向招商银行股份申请贷款2.63亿元,期限4年,第二项是万科向中国工商银行申请贷款16.94亿元,期限2.5年。
6月14日,万科公告称,万科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申请贷款共计41 亿元。
6月7日万科及其子公司了分别向交通银行股份申请5年期贷款9亿元和3年期贷款12 亿元。
6月3日万科向交通银行申请银行贷款并完成提款11 亿元,期限 4 年。
5月31日万科向交通银行申请银行贷款人民币 6 亿元,期限不超过 15 年。
不过最受关注的是5月23日的银行贷款公告,公告显示万科及其子公司向银行申请了两笔贷款,一笔77.84亿元,期限42个月,另一笔为10亿元。
据新华社消息,5月23日万科已与招商银行等头部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获得200亿元银团贷款,抵押物为万科旗下万纬物流股权,已到账100亿元。
长江证券预计,尽管此次贷款是由招商银行牵头,国有大行、部分股份行也有参与。 这是自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以来,金融机构提供给房企单笔金额最大的银团贷款之一,也被市场看作是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扩张的一个积极信号。
在那之后,万科公布了6项银行贷款,贷款金额合计超过百亿,同时另一个变化在于,万科的公告披露了贷款银行的名称。
过去几年在“三道红线”等政策的影响下,银行对房企的融资一直处于收缩状态。2023年,国有六大行对房地产企业的对公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进一步下滑。
万科一向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最近万科持续获得银行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房地产处境的变化。
本刊以“贷款”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万科的公告,2018年~2023年分别为:1条、0条、3条、2条、1条、2条,而2024年迄今已经有11条了,其中5月17日以后有7条。
银行房地产对公不良率拐点来临
从2023年年报的数据来看,部分银行对房地产公司对公贷款的不良率出现了下滑。
根据本刊统计,六大国有银行中,有三家银行的房地产对公贷款的不良率出现了下滑。其中,工商银行从2022年底的6.14%下滑至5.37%,下滑了0.77%;中国银行从7.23%下滑至5.51%,下滑了1.72%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从5.48%下滑至5.42%,下滑0.06%。
除此之外,根据海通证券统计,2023年股份行中,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的不良率也开始有所下降。该机构表示, 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2023年底对公房地产不良率首次开始下降,“我们可能正经历对公房地产不良率的拐点”。
与此同时,地产政策也提升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质量。“5·17新政”提出政府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同时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机构测算,这一政策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认为,甚至可能会达到6000亿元~7000亿元规模。
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这一新出的政策大概能完成1/3的库存清除。
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指出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配售或租赁。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在研报中表示,“这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从而提高银行行业的资产质量。”
东兴证券分析师陈绍兴也表示,稳地产政策的陆续推出,缓释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隐忧。在地产政策积极推动下,银行板块行情或将从红利转向顺周期。
个股方面,来福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最受益于地产政策放松的股份行,如与地产关联度比较高的招商银行;长江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重点推荐兼具高股息和房地产属性的招商银行。
除此之外,机构还提到了具有潜在反转逻辑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标的投资机会。
(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