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德国最新一项民调出炉!微妙时刻,默茨给特朗普泼冷水,普京正成为最大赢家
最近几天,围绕俄乌冲突与欧洲政治的新闻接二连三。屏幕这一头,还没等上一个热点落地,下一个就已经冲了上来。
近期,德国总理默茨在法国蓝岸的布雷冈松堡对媒体表示,普京与泽连斯基“显然不会见面”。而白宫方面则继续说“筹备在推进”,克里姆林宫没有正面承诺。
特朗普早些时候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宣告,他已经开始安排这场会面,甚至还要在双边之后搞一场美俄乌三方会晤。等到记者追问时,他又说“也许会,也许不会”。法德领导人随后公开点名普京,说8月18日答应的会面没有兑现,并放话要推动新一轮对俄制裁,逼着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而就在这场关于“见不见面”的口水战还没分出高下时,基辅又遭到一轮猛烈空袭。
乌克兰方面称,这次袭击造成至少二十多人死亡,冲击波波及欧盟、英国、土耳其以及阿塞拜疆在乌的机构和企业。欧洲多国迅速谴责,默茨说欧盟设施也成了攻击目标。美国这边的声音明显压低了,白宫发言人只说“不高兴,但不意外”,表示会持续关注,稍后再发声明。战场的火在升,外交的调门在降,两个场景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像车速很快,刹车却不太好使。
而真正把局势推到新拐点的,是一份民调。德国选择党(AfD)的支持率已经涨到26%,第一次反超现任执政阵营的24%。更刺眼的是,超过四成三的选民希望AfD上台执政。半年前,还是“29%对19.7%”,现在直接翻了个面。
数据背后是情绪,也是生活。德国经济被贴回“欧洲病夫”的标签,增长不理想,制造业受关税与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很大。联邦财政一边抬军费,一边加码对乌军援,钱袋子越来越紧,福利不得不往回收。老百姓看账单,不看长篇大论。
谁能让日子更好过,谁就能赢得耐心。
展开全文
这时候再看默茨的那盆“冷水”,味道就出来了。一方面,他明确唱反调,说普京与泽连斯基“显然不会见面”。这话既是说给特朗普听,也是说给国内选民听:不要把希望押在一场高调会面。
另一方面,他与马克龙站在同一阵线上,提出要推动欧盟对俄实施新一轮制裁,并呼吁美国也加入进来,甚至谈到对那些通过油气贸易给俄罗斯“输血”的国家征收关税。看起来很强硬,但很多欧洲媒体提到一个尴尬事实:欧洲的制裁工具箱,已经翻到边角料。能上的大手段基本都上了,再往上加,社会成本陡然上升,效果却越来越不显著。
俄方的口径更是很直接。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没有安排普京与泽连斯基会面的计划。他还把矛头指向乌克兰,说在阿拉斯加“特普会”之后,俄方接受了特朗普的一些主张,但乌方拒绝,比如不加入北约、讨论领土问题,以及取消限制俄语的法律。这些内容在乌克兰政治中都是红线,乌方很难接受。这样一来,会面自然就卡在原地。
表面上了大家都说希望谈,但是实际条件差得很远。
当战场压力与外交拖延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慢性消耗。
目前欧洲内部的分歧正在扩大,财政压力把政治空间压缩得很窄,选民对长期援乌的耐心在下降。德国是这场压力测试的放大镜。经济增速下行,军费上涨,福利收紧,地方政府背上了更多成本。默茨提出自2026年起由联邦帮助地方政府偿还旧债,自己也说“只是适度帮助”。基层要钱、要稳定,中央要姿态、要协调,两头的力都不小,挤来挤去,中间层就被压薄了。
AfD的支持率为什么涨?一部分来自“反对票”,另一部分来自“现实票”。很多人并不是对极端立场有多认同,而是感觉现在的路线看不到头。尤其在东部地区,对俄罗斯的态度更温和,历史记忆与经济联系形成一种心理惯性:先把日子过稳,不要卷入更深的对抗。这样一来,“减少对抗、少花军费、把钱留在家里”的口号就会更有吸引力。
虽然民调数字并不等于选举结果,但传递的信息很明确:继续硬扛,政治成本越来越高。
那普京是不是“最大赢家”?我不想用过度肯定的语气。
俄罗斯也在付出代价,只不过暂无相关信息去量化这些代价的全面情况。
从现在能看到的画面来说,俄罗斯在利用时间,欧洲在被时间反噬,美国在给时间留余地。欧洲的政治时间越来越贵,每多拖一天,执政者就更难平衡财政、军援和民生,民调指针就更容易往右偏。俄罗斯的战术时间在增值,因为对手阵营内部的成本越滚越大。
美国的战略时间在观望,不急着把筹码都压在一场可能没有结果的会面上。
接下来,谁能找到那条“既不掉队、也不崩盘”的中线,谁就能把这场长期赛跑跑完。
读到这里,你应该能感受到那股张力:不是谁的大话更响,而是谁的账算得过。把账算清了,路就不难走;账算不清,路会越走越窄。
现在,答案还没写死,但方向已经很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