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优秀毕业生AI造假被麻省理工退学,多点反思不是坏事

Connor bitop交易所 2025-01-10 2 0

文| 唐凯兰

近日,潇湘晨报报道,浙大优秀毕业生、曾获得竺可桢奖的严同学,被曝出因为用ChatGPT润色论文,导致她在麻省理工大学学习时提交的论文数据与原始实验数据不符,被导师举报,遭到麻省理工退学处理。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严同学论文造假涉及的各方都发声。麻省理工的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披露了此事,并予以谴责,其言论被指责涉嫌歧视中国学生,该教授作了致歉声明。严同学本人回应称,后悔自己的做法,尊重麻省理工的开除决定。

浙大优秀毕业生AI造假被麻省理工退学,多点反思不是坏事

在回应时,严同学特别澄清,她没有像网络传言所说的,“在浙大写论文时一直这样做,从未有问题”。这是一个关键的澄清,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交叉信源核实该说法的真实性,但考虑到种种厉害关系,严同学不大可能在真有这种表达的情况下,脸不红、心不跳地否认。

尽管严同学竭力撇清母校浙大的关系,将麻省理工的开除决定当成个人经历和个案,但她的论文造假行为,还是引发人们对国内学术环境的忧虑。因为严同学在麻省理工的学术不端,及其体现出的某种惯性,是国内写论文的常见弊端,别说是学生,新闻里也经常见到名利双收的教授,因为数据造假而翻车。

在国内学术圈,要想出人头地,在名校的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要在论文发表及国家级课题上有相当的“实力”才行。而要拿到国家级课题,在高等级学刊上发表论文则是基础,严同学在麻省理工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能为她在国内学界积攒相当的资本。可惜,麻省理工没有放过本次造假,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严同学。

不能说美国没有论文造假,但人们从严同学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国外高校对造假的零容忍。造假者一旦败露,不仅会在专业学术圈身败名裂,还会被大众知晓,面临更大范围的“社死”。

相较于麻省理工开除严同学,且在专业学术场合“广而告之”,国内对学术造假的打击有很多弹性空间。

举报者通常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赌上自身的学术前途。不止一所学校,学生在举报导师学术不端时,都是集体署名,不成功则成仁;有的教授被同行举报捏造实验数据后,大学处理起来遮遮掩掩,很有息事宁人的样子;还有的学术达人被实锤学术造假后,换个大学继续任教,很有一种怎么也打不倒的“学阀”派头,令人不忿。

展开全文

成长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很难指望学生自发形成道德洁癖。严同学否认自己甩锅母校,但她的行为难免让母校蒙羞。外人会怀疑,浙大的培养没有让她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在数据真实性这类最基本的要求上,都未能恪守求真底线。

浙大优秀毕业生AI造假被麻省理工退学,多点反思不是坏事

虽然麻省理工教授为揭露严同学时所用的措辞致歉,但老实讲,国内学术圈的声誉在国际上面临一定程度的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多家国际权威学刊多次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就是一个明证。国内学者的水平暂且不论,其诚信会被审视,也不要怪别人苛刻,更多是国内学术圈阴暗面的溢出效应。

麻省理工对严同学的处理,是这所名校重申学术底线的常规举动,它引发的连带效应,也给国内学界提供了警示。除非是那些可以只混国内学术圈的专业,但凡要走出去进行国际交流的学术门类,造假很可能会被发现,只是时间早晚的区别。不想经历被打假的狼狈,国内学术共同体需要加强对真实性的审查,对造假论文的揭露和打击毫不手软,让人不敢走捷径来积攒向上的资本。

严同学被开除,或许是个案,却在这种角度上具有普遍的意义。

评论